本栏目为投稿散文专辑,排名不分先后
本期作者:庄场、方向明、贾淑娟、冰宛莹、李天明、宋昌兴
乡音
文/庄场
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饭过后,首先我泡杯绿茶喝,品完茶会站在家门口欣赏一下自己种的花草。
今晚,看到去年刚种的金钱树,遭年底冷空气的侵蚀已然枯萎,深感可惜,叹气之余徒步走向了熟悉的小道。月儿出来了,夕阳的余晖尚未从西边的天空消退。不远处传来了鞭炮声,显然,今晚元宵节,邻村东山,祖仙姑婆前正在放虎炮闹元宵。今晚的散步,比平时增添了一份节日的气氛。鞭炮声一直在我耳边啪,啪,啪地响个不停,东边五里外的潭冲墟,妈祖庙也在放花灯闹元宵。这时,我不禁想起了当地很有名气的诗人小草今天为庆祝元宵所写的诗“圆圆的月亮,相聚的情,圆圆的花灯,温暖的情,圆圆的心愿,岁岁的情”。
天色已渐渐朦胧起来,远处灯光闪烁,星光点点,小试初音而沉默的蟋蟀,在这样的晚上又鸣叫起来,仿佛觉得已到了自已的季节,那声音也比平时更高昂,好像寂寞的蟋蟀们也受到了节日的鼓动,在欢快地歌唱。走到村东边外古井的时侯,只见一群小孩捧着很大个的土块并排有序地往村里的方向走,口里个个在唱着似歌非歌的福佬调:“哇,哇,哇,大猪牯,年尾饲着二只大猪牯。哇,哇,哇,大猪牯,搬回家,放在灶洞前”,这首童谣又勾起了我孩提时的记忆。我一时兴起,跑到老井边上的老杨古树,静静地坐下来,倾听田野间久违的蟋蟀声,乘着春意浓浓的微风,我闭上了眼睛,心底无比舒畅,淳朴的乡音,毫不吝啬地在我耳边回荡。
那时,西边有一大片树林,整天响着叽叽喳喳的麻雀声,蝉儿“知了──知了──知了──”地响彻整个夏天。“吱──吱──吱──”蟋蟀在秋夜里接过蝉的指挥棒,将秋天唱成纯净一季,金黄万里。小时侯我们常常到这片树林来找蝉和蟋蟀玩耍,编织童年美梦。
每天放学回家,总有一些下乡贩卖鱼菜的小贩,在巷子里卖力的叫喊着,他们的吆喊,给寂静的村子带来了特有的情趣,以前村子没设市场,吃的用的都是靠这些小贩下乡贩卖,我们幼小的记忆里,当时只要看见卖货郎,就更加高兴。卖货郎进入巷子是,手摇拨浪鼓‘咚咚咚’,我们就知道是卖百货的来了,拼命地向父母讨要几毛钱,去买各种好看好玩的小商品。还有卖豆腐花的、收破烂的吆喝声,在我记忆的巷道,是如此悠长。
我生在白银坑村,而且在这里度过了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也见证了村里这些年新农村新面貌的发展规模。
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瓦房,到了九十年代,几乎都变成了一栋栋矗立的楼房。道路也从沙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而且很少人在乡下耕田,外出捞金的人一拨又一拨。各种东西的颜色和声音,随着时光的流逝,逐一地消失了。好多原来的乡间自然景象,再也听不到看不到了。
然而现在,我却倍感幸福。因为那亲切的乡音又终于响起,和着元宵节夜空中璀璨的烟花,如同那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歌,将我一生牵挂。
作者:庄场,网名古董男人,广东省陆丰市人。自小研究玄学,师承六壬神算沈胜大师门下。爱好文学,偶尔读读写写。
看小人书,不仅是童年的趣事!
方向明
这年我们在北京过春节。
大年初四,去亲戚家拜年。走到胡同口儿,看见一个旧书摊上面摆着很多的旧书。我停下脚步,一本本的翻看起来。其中有许多本儿是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看的小人书。一套完整的水浒,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五十多年前。
我从小是在黑龙江长大的。父亲在林场上班,距家有三十多公里,一周只能回家一次。妈妈在粮食供应部收钱开票。起早贪里按时上下班,已经很辛苦了,但还要照管我们兄弟三人的生活起居。
两个弟弟只差一岁。我跟弟弟只差了七、八岁。当时我已上小学一年级,放学后我不能在外边和同学一起玩,而是要迅速回家干家务活。除了带弟弟外,还要烧饭打扫卫生等。因为妈妈曾说过,只要我能帮她干活,就能给我买小人书看。
起初我只是会做熬小米粥,馏馒头,炒(煎)鸡蛋等这些简单的饭菜。后来妈妈说你每天都学会做一样新的家务活儿,我就给你买一本小人书。从此,我每天都细心帮妈妈做饭。一边帮妈妈烧火,一边学习妈妈怎么做菜做饭。沒几天我就学会煮大碴子粥,贴玉米面儿饼子,擀面条儿,烙油饼等。
有一次,妈妈因为要出差学习三两天。妈妈对我说,“你能不能给弟弟们做饭那?”我说:“妈你放去吧,我肯定能”。
为了讨弟弟们欢喜,我第一次做油饼。和好了面,在擀薄的面上涂抹上豆油、撒上葱花。再捲起来,切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再揉捏成饼状擀薄,待锅里油热后放饼入锅。两弟弟一个递柴一个烧锅,兄弟三人忙得不亦乐乎,厨房里充满了葱花和油香。
第三天,妈妈回来以后问弟。“哥哥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了?”两个弟弟说:“哥哥给我们烙油饼呢,可好吃啦,跟妈妈做得一样!”妈妈欣慰地笑了笑,从兜里拿出两本小人书,作为给我的奖励。我赶紧接过一看,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水浒传。啊!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最喜欢看的小人书了。我爱不释手,躲到里屋去看书了。这时两个弟弟也凑过来,让我讲给他们听。我一页一页的翻,一页一页地讲。“武松打虎”,还有“桃园三结义”……
从此以后,我一有空就帮妈妈干家务活。有时,还串通弟弟为我说好话,在妈妈面前替我邀功请赏。妈妈有的时候会给我一毛两毛钱,让我自己去买中意的小人书。有的时候妈妈下班也会给我们带回一本小人书。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概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里就存了近本小人书了。我分别把小儿书一一编号,整齐码在三个木箱子里。每天放学以后,一些同学也喜欢到我们家来看小人书。我也很开心。有些同学要借回家去看,我心里很不乐意外借,怕他们把书弄丢或者弄破了。但是,看着小朋友恋恋不舍的样子,又不忍心。于是我就拿了一本笔记本,叫他们写借条,签名登记好什么小儿书?编号是多少?按规定两天以后就来归还或更换。那几年,我家就像图书馆,我也俨然成了一位图书管理员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搬家我也转学了。当时还有一些小朋友借去的书还没有及时还回来。一下子丢了几十本,我伤心了好几天。
喜爱读书,是我们家的历来的传统。我父亲经常出差,但从不给我们买吃的礼物,总是喜欢买一些书回来。当然也有给我们的小人书。我那时候也不管能不能看懂,喜欢拿爸爸的书似懂非懂的看。这个习惯一直保留着,并影响到了我的一生。
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图书馆要处理一批图书。我用从生活费中省吃俭用出来的六十多元钱,全都买了书。一共60多本,装了整整一纸箱。年我父母亲因为返籍回了南方老家。我在搬家的时候超过了报销额定重量,我宁可丢掉一些用不着的旧家俱,也舍不得丟弃这些书籍。
由于小的时候儿,各种书看得比较多,或多或少正面影响到了我的高考成绩。在东北的20多年中,父母亲每隔两三年,要带着我们回浙江老家探亲。当时坐火车要做三到四天,我一路把沿途城市名和火车站的站名,都牢牢记在心里。从北向南,从南到北,山河景致变化很大。也促使我对气候变化、山川河流分布、植被物种差异,行政区域划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还去书店买专业书籍加以考证。所以高考的时候,我的地理成绩是满分,据老师说是整个黑龙江考区最高的。
年下半年,我己在老家当了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师。第二年高中开设地理课,教育局苦于没有这科教师。他们翻看了我的档案以后,决定让我改教高中地理课。后来还组织全市九所高中地理课教师,听我地理观模课程。他们对我的教学无不称奇,高度赞赏。可他们并不知道背后的缘由。
说起来还真是有点无巧不成书。原来,我在读中学开始乃至读大学期间,一直在看复旦大学地理系的教程。因该系主任金祖孟教授是父亲的同学。当时,家中刚好有金教授编著的整套地理教程。因书中有许多插图,所以我很喜欢看,也掌握了相当的地球物理知识。当时只是凭兴趣看书,哪知十几年之后,所学的知识均有了用武之地。这也真应了“技不压身”这句古话了。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小培养一些爱好,养成一种爱动脑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用知识充实自己大有益处。有时在生活、工作当中遇到难题,解决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一些。
花甲之年,我站在旧书摊前,手里紧紧捏着小人书。心里却在想着自己和小人书的故事……
旧书摊忆往事
作者/方言
拜年路上
又见街头旧书摊
自小儿少书读
见书摊必驻足
不恋颜如玉
不寻黄金屋
只因求知的情愫
掂本历史的厚重
上下五千年积淀
中华文化的史记
唐宗宋祖的接续
选本战争与和平
恐怖焚烧两河文明
世界遗产成遗憾
和平与战争仍在演义
拾本人生教科书
知青高考末班车
路灯下借光读书
弥补着无知的恐惧
拣本伤痕文学
又现老父蹲牛棚的雪夜
拔乱反正缘续“碎梦”
弥补着一代人的“伤痕”
在回忆中找寻记忆
蹉跎遗憾感殇
朝阳午阳夕阳
生活片段如血如烟
触碰心底的往事
搁浅了拜年的脚步
……
作者简介:方向明,笔名方言(岩)。义乌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任中学教师,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小商品世界报》社长兼总编辑。曾获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浙江省年度好新闻一等奖。近年有些散文、诗歌、小说等纯文学作品。其中散文《拜梅为师》被收录国学经典文献在线阅读封面。
我与父亲
比起“爸爸”,我更喜欢“父亲”这个称谓,和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父亲严厉、勤俭、敬业、顾家,他还勤学上进、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并且把这些品质贯穿于他生命的每一天,他对人生莫大的执着是我所至为敬仰的。从我能记事的时候起,父亲没有一天不在为自己的事业和全家人的生计奔忙操劳。
我幼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和奶奶、妈妈在乡下度过的。父亲在二十华里以外的乡镇工作,人们称他“贾书记”,这个称谓从我没有记忆的时候就有了,因为这个缘故,我对这个称谓最初是概念模糊的,父亲和孩子中间隔着这两个字,陌生的距离感跟着就衍生出来。同时,似乎这样的称谓于他又是理所应当的。
一个带着称谓的人表情自然是严肃的,通常也是令我回避甚至是惧怕的,童年时候的我总是尽可能地躲在他视线以外的地方。也因为这个称谓,我更多地是把父亲当成一个局外的长者来敬重的,尽管那时候他时常回家,但他的每次回归对我们几乎是灾难性的。从他进门的那一刻起,每个小孩就开始如履薄冰。吃饭的时候不能掉渣、室内不能有杂物堆放、衣物用品必须规整无误、连同屋内外所有的地面都要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否则,出错的人定要遭受责骂。在他面前我们向来小心翼翼,生怕闹出半点差错,如同贾宝玉惧怕贾政的威严一样,有他经过的地方,我们都是再三避让,说话的声音也都是带着降调的低弱。
惧怕和严厉是那时候我和父亲之间最具象的关系,在那些不定时来临的惧怕里,我似乎只能看到自身被放大的缺点,以至于长大之后的很多年,内心总是充满无限的卑微感。“贾书记”是一个自身带光的人,尽管对这样一个过分严苛的父亲我内心是拒绝,但从出生的那天起,我就被不自觉地影射在他的光环之下。
记忆里的父亲每次回家都会带些好吃的糖果花生给我们,然后把大家聚集到一起,打开封装零食的纸袋,把它们分成等份,最后从自己面前的一份里匀出一些分给我或姐姐。那时在孩子们当中我和姐姐是最受父亲疼爱的两个,他也一贯标榜自己重女轻男,不过,当时的那一份偏爱于我却成为一种负担,因为我不愿意脱离我们共同的畏惧阵营,而担待一份在我看来是多余的宠爱。
父亲他很勤俭。
院子里、花园里、办公室、楼梯上、过道间……到处都是他忙碌的身影。一直以来,家里的地一天不知道要扫几回,卫生是从来轮不着别人打扫的,别人做了他总是要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净,索性他一个人做了。
以前常听到父亲的同事们笑话他衣装土旧,但是他好像一点都不在意,总是把每个月的工资仔细盘算安排家用,从来不舍得花一分闲钱在自己身上。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其讲究洁净体面的人,再旧的衣服,总是洗得很干净,穿得很得体。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父亲好像一直都穿着一身蓝色的中山装,很多年不变。不过他的节俭后来也时常有让家人生气的时候。经历过饥荒年代的父亲对吃的东西有着莫大的敬畏,总是把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一个人吃掉,知道大家反对,他就背着我们偷偷吃,还说:“这有什么要紧?现在的人们哪里知道生活的艰辛!”为此,我们曾多次纠正过他,但他的认同明显地带着敷衍。留与扔,这个矛盾一度令我们哭笑不得,他那样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明白食品过期的危害?也许,这是一种饥饿恐慌情结吧?后来每有过期的食品我们就会趁他不在的时候扔掉,避免引发争议。
父亲他很敬业。
对事业的追求和尽职是他一生除了家庭以外的最高理想,他尽自己所能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不断追寻和提升。其实父亲没有很高的学历,十五岁时拿着一张初中毕业证书进了乡政府,穷人家的孩子总是不起眼,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爱动脑,上班时间一有空闲就读书看报。那时的书报少的可怜,而他总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最常忆起的儿时画面就是他每天干完工作忙里偷闲读书看报的样子,也是这个良好的习惯使得他后来在工作上不断进取,一步步站到一个让自己看起来起眼的位置。
后来,我所知道的是他的工作一直都很出色,他的人生一直都很努力。
“责任担当”是这些年被人们标榜最多的一个词汇,而在父亲那个年代很少有人把它挂在嘴边,更多的是放在心里默默地践行。除了在工作上全力以赴之外,当时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也为了让姐姐哥哥能够得到更好一点的教育,自从他们进入学龄后,父亲就主动把两个小孩带在身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同时还把家里的大小诸事都一一放在心上。那时候乡镇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复杂,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凭着两个脚踏轮子,父亲每天辗转在公社和村庄之间,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的优秀出色,最令我惊异的是他对所辖区域近万口人的家庭境况几乎了如指掌,方圆百里,少有他不知道的人事。现在想来,这得需要多么扎实的工作基础啊,而他那时候每每示人的样子却总是从容不迫。
其实“老实”这个词你很难说它是褒是贬,说一个人老实,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品质忠厚、诚实可靠,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不会顺应时势。父亲是大家眼里的“老实人”,我听过很多人这样说,他们大概同时说出了以上两种意思。早年听后总会觉得很默然,不知如何对答。后来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自己的注解。“老实”或许是一种欠缺,但在父亲这里更是一种品质,一种直面俗世的勇气。不得不说,父亲一直都是个有骨气、有原则而略带倔强的人,所幸,他所处的年代认可并接纳了他这一个性。其实,在当时很多人身上也同父亲一样有着共同的“老实”气质。所以,他的“老实”在我的理解里更多的是一种褒奖。
可能因为多年来我们总是聚少离多的缘故吧,一些隔膜一直都放置在我们之间,以至于我们没有别人家父女的亲密融洽。小时候他在外工作,我留守在家,等到在一起,他又总是忙,等他不忙的时候,我开始长大,该去外面求学谋职,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客人了。从小到大这些年,我和父亲总是在不停地错过,这样的交错使得我们儿时的隔膜一直都没有很好地消融过。这无关代沟,是成长的错失,也是多年来我心中的一个结。过分的客气、尊重、小心翼翼是我这多年对父亲最多的表达,尽管我也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不需要这些,然而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已经固化成既定的模式,墨守在一惯的敬重里。
父亲老了,身躯越来越弯了,话也比以前少了很多,但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都没改变,依然洁净、依然规整、依然书报不离手……我们不再那么怕他了,偶尔也会在一起聊聊天,尽管还是有些客气,但他明显比以前更平和、更睿智了。
在孩子们当中,我可能是最令父亲担心的那一个,他总是觉得我不够聪明、不够通达,其实父亲应该知道,再庸凡的人也有自己生存的法则。这些年,我虽然一直都不曾带给人们荣耀,但也绝无污点,在面对一些责难的时候我没有退缩,我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直面生活,而且你也知道,一个孩子的身上多少都会带着一点父母的基因,你的倔强,你的坚强,你的洁净规整,你对功利的不屑和你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都在我毫无察觉的时候烙在身上。
“我的父亲”是我从小一直都想写的一篇作文,但下意识里总有些刻意的回避,因为父亲始终都站在一个至高点上,这个高度令我这一生只能去仰望。
父亲一向很少教导我们做人该如何如何,但他一直用他的言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
父亲他不完美,但在我心里至高无上。
作者简介贾淑娟,陕西省洛川县人,作品常在地方杂志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