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膀胱结石原因
膀胱结石饮食
膀胱结石医院
中医膀胱结石
膀胱结石疗法
膀胱结石特征

贵州写作天地bull人物一曲写作的

一曲写作的生命之歌

■冯祖尧

作者“采访”钟老(左)

  

  一位耄耋老人,医院的病床上,仍在关心着他即将出版的著作:吩咐家人去印刷厂取来样稿后,便开始认真校对;当医生提醒他治疗时间到了,他才恍然大悟,放下书稿。这就是82岁高龄的贵州省写作学会老会员钟永玖老师。

  钟老年元月出生于原遵义县尚嵇镇,退休于遵义市教育局,一辈子钟情于文学。曾在教育战线教过小学、中师、大学,编辑过报纸、期刊、图书,长期坚持业余写作,现已出版散文集、小说集、诗歌集、报告文学集、论文集等26部、多万字,集教育、编辑、研究、写作于一身,融理论教育、写作示范、指导修改于一身。现为中国写作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其业绩已载入《国际优秀文艺家辞海》《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名人》《中华创新与发明人物大辞典》等20多种典籍。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钟老师一生把写作视为生命。

  幼时,钟老只读过一年国民小学、一年私塾。因祖父是个教书先生,更多时间由祖父家教,阅读背诵《三字经》《四字经》《五字经》《增广》《幼学》等传统经典,幼小的心灵由此播下了勤奋读书的种子——这些童子功残本,钟老至今还保存着。

  新中国成立后,钟老十来岁才开始上小学。读到三年级,一篇作文就获得老师表扬。六年的中学时代,钟老喜欢去图书馆、阅览室吸取课外知识,还把特别喜欢的诗抄录下来,每个学期都要抄录页左右,装订成册,成了自己经常阅读的“诗集”,高中毕业时共收获了20多本,常常以此孤芳自赏。那时他心中就有一种写作欲望,初中时就悄悄向外投稿——剪去信封的左上角,不贴邮票就可免费投递。虽未曾发表,却能收到编辑老师的回信,他很高兴。至今,他都还保存着编辑部回信的原件。他总认为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于是磨了不少笔头,写了许多不长不短的豆腐块,至今仍保存着几大本。

  读高中时,他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还担任了学校油印小报《创作》的主编,写作兴趣也越来越浓,开始有作品得在报刊发表。第一首诗《我的家》发表在《贵州青年报》上,此后,诗歌常见于《遵义日报》《贵州日报》等报端。第一篇小说《春雨濛濛》发表在《山花》上,第一篇散文发表在《贵州青年》杂志上。小剧本《人民公社好》、小说《从山上到山下》的原稿至今也保存着。那时钟老创作就开始使用笔名“红木”。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连今天时兴的   由于他把精力集中在创作上,造成满有把握的高考失利落榜。这是钟老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日后他重振旗鼓,集中精力应战高考,终被贵州大学中文系录取。大学期间,仍喜欢写作,也常有作品发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虽组建了家庭,却因夫妻两地分居长达15年之久。钟老带着两个子女,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当辅导老师,三重身份和工作担子压在身上后,还要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其中一篇《汇川潭》后来发表在《汇川报》和《贵州青年》上,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被有的学校作为乡土教材),虽有点喘不过气来,却仍笔耕不辍。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年钟老报名参加《人民文学》创作中心作家班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学习组。报名时,每位学员必须交一份自己的作品,钟老师的作品《过葛洲坝》被《人民文学》副刊第一期散文专栏头条刊用,引来轰动效应,不少人主动找他介绍写作经验,找他修改作品。培训班毕业时,他被评选为优秀学员。

  后来,逐步生出不正之风,投稿发表要拉关系,钟老很厌恶这种庸俗之风,于是转变观念,坚决不去求人拉关系,不再追求报刊发表。他深知,做人不能为了一块骨头,而去做一个没有骨头的人。后来子女要分配工作了,好心朋友劝他托人找关系,请客送礼,他一概拒绝。从此,一边继续写作,一边整理旧作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喷乳泉》于年问世。以后,大致每年一本,直到年。

  钟老师如是说:“读书是我的兴趣,写作是我的爱好,出书是我的梦想”。他出书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水到渠成而作。他的写作就是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感,情有所动。他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要写一个人,须认识一百个人;要写一件事,须了解十件事。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难能可贵。他的写作是一份真性情,觉得美的就颂扬,觉得丑的就讽喻,不赶潮流,不迎时尚。他的作品正如他的一本书《清水无香》,没有不矫揉造作的渲染涂抹,只有铅华消尽的纯洁天真。出书的火候到了,哪怕生病住院也要为之。

  年6月,医生在手术台上为他一连做了三个手术(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前列腺肥大),这一年,他仍然担纲主编,编辑出版了30多万字的同学会书籍《遵义三中之歌》,还负责审校了多万字的《遵义市志》文稿,耗时半年多。年12月又住院做膀胱癌手术,术后一边坚持靶向化疗,一边整理出版散文集《守望家园》《新闻纵横》和两本《作文漫谈》。年4月,住院做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稍有恢复,又整理出版了散文集《深泉石上流》。

  年3月底正准备住院做第二次膀胱癌手术,但他居然决定把这次手术让位于4月10日为他召开的“六十年写作座谈会”(写作学会不知道他要住院做手术的事)。我为收集撰写此文的更多“素材”,在拜读钟老师的部分作品后,又于4月14日上午到他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这是向钟老师又一次学习的好机会,我为这次能开“小灶”而特别感动。“采访”结束后,钟老师才告诉我,下午3医院住院再次做膀胱癌手术,为此我又深感内疚。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去“采访”打扰呢?所以,钟老师住院后,我无论如何都要去看望他表达歉意之情。

  4月20日,第一次因疫情未能走进住院部。4月21日,我设法见到了已经做了手术的钟老师。彼时,钟老正在病床上一边做膀胱靶向化疗,一边专心阅看手机上的   他在住院期间还常常写诗,用   钟老师选择了写作,写作也选择了钟老师。他把写作作为一种生命张力的释放,把写作当成生命的形式和过程。面对病魔,他总是告慰家人和亲朋好友:“人,总是要有精神的,有了精神支撑,那点病疼算不了什么,我这点精神就是从毛主席那里学来的”。

  有人评价,钟老虽不是共产党员,却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可以说,钟老是把毛泽东思想植根于自己的灵魂之中了。钟老耗时20多年,全面、系统、深入潜心研究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而著书36万字的《毛泽东写作艺术探微》(年出版),目前为止,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仍为天下第一人。这需要非同一般的气魄、勇气和文学功底!该著作论述精道、文笔优美、趣味横生,流畅好读。他这一独特的个性化创作深得广大读者的赞誉。

  柏拉图说过:“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就看他有能力时在做什么。”钟老师成果丰硕,著作等身,这就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贵州省写作学会曾于3年、7年和年分别为他召开了高规格的作品研讨会——加上这次“六十年写作座谈会”应为四次。为一个人召开四次作品研讨会,并评为“贵州十佳著作人”,钟老可能是贵州第一人。这是对他为文为人的高度认可。

  钟老师的人品、文品是众所周知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乐观豁达,谦虚谨慎,不喜张扬,随遇而安。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是留下美名,还是留下骂名、臭名?全是自己的选择和造化。林肯有段名言说得好:“人格就像一棵树,而名声就像树影,我们往往以为树影就像树的样子,其实,唯有树本身才是真实的。”钟老师以正直、诚实为本,严守人格的底线,留下的是美名。

  听听钟老师的自述吧:

  “金钱物质的富有与我无缘,精神文化生活的富有于我自感欣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年代,人们随着价值理论的变化,常常为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权’和‘利’而疯狂竞争,我却轻松而又充实,自得其乐。”

  “这一生,我没有追求当官,没有追求发财,而在不知不觉中磨笔头写出来那些文字,又在休闲中编辑出了20多本书,使之成为与之交友最有意义的名片。”

  “退休后,好心的朋友约我去干‘拾黄金’的事,我毫不犹豫地一概拒绝。我要参加纯文化活动,将读书、研究、写作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

  “我所收获的多滋多味,是文化的乐趣,是身心的健康”。

  这些自述足见他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怀。

  钟老出院后,又开始忙碌编辑出版他的几本著作,有20多万字的《尚嵇小学之歌》、15万字的《花溪大学之歌》、两本《钟姓源流考察记》(此书为5本系列,已出版3本)等。真是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钟老一生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化成了甜蜜的玉液琼浆,所有的心血都结成了怡人的成果。在此借用他对自己一生高度浓缩的一首诗作为此文的结尾:

  “命运多舛受磋磨,雨雪风霜踏坎坷。

  只管耕耘勤为本,不仰富贵穷作乐。

  拼将恶草化肥料,更赖艳阳沐瘦禾。

  懵懂走过八十载,回头一望尽是歌”。

  这正是一曲写作的生命之歌。

作者简介

  冯祖尧,务川自治县人,当过教师,任过公社书记、县委办主任、常务副县长。现为贵州省写作学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遥看人生》《方竹味》《从心出发》散文集,主编有《岁月回眸》《大美平正》《红色长干山》《这些年,这些事》《仰天逐梦》《闪光的珍珠》《宋代官窖》等多部散文集。

贵州写作天地微刊

贵州写作天地·微刊

总第4期

主编:游来林

常务副主编:蔡庭芬

副主编:喻莉娟涂万作杜杨袁堇峰

编辑部主任:蔡庭芬

编辑部副主任:黎淮西翟河贵杨镇江

编辑部:蔡庭芬翟河贵杨镇江黎淮西许向阳

本期编辑:杨镇江

主管: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贵州省写作学会

承办:《写作天地》编辑部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ngguangjieshi.com/pgjsys/955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