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藩的女儿:钟黔君
年,69岁高龄的钟教授在身体病重的情况下,毅然编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一书,只为把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留给后人。那时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与设备,还很落后。他希望大多数的儿科医生,能够通过症状体征,大体判断病人得的是什么病症,对儿童进行简单的治疗。那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因为年纪越来越大,钟世藩的眼睛越来越不好用,写起书来很吃力。可他依旧每天去图书馆写作,往往是那个最早去,最晚出来的人。老人家由于两个眼睛有复视,看东西经常重影。他常常捂着一个眼睛来写,如果累了就捂着另外一只眼睛写。在写作的后期,他的眼球辐辏功能严重失调,身体的免疫力也逐渐降低,但仍然坚持带放大镜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核对和充实著作内容。实在无法看清外文字母时,他就请图书馆内的年轻人帮助辨认。钟南山见状,非常心疼,他对父亲说:“你年纪大了,不要写了。”谁知年迈的钟世藩,一脸严肃地反驳道:“不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吗?”这本书,最终写了40多万字,几十年的积累汇聚于《儿科疾病鉴别诊断》,这便是钟世藩要给儿科留的东西。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钟世藩钟南山看完父亲的序言后,建议在序言中加上一句自己的语录,有时候需要讲点政治。钟世藩坚决不加:“这是医学著作,不是政治宣传。对医生而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本书得到了元稿费,钟世藩将其中的元给了帮他抄书的温医生,自己又出钱买了40多本,送给亲戚朋友。钟世藩对儿子说了一句话:“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能留点什么东西,那他才算没有白活。”这句话让钟南山终身难忘。年,86岁的钟世藩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时日所剩无几了。只是离世前两天,他还在跟儿子探讨磁场是否对病毒毒性有作用。闭上双眼前,钟世藩将儿子钟南山与女儿钟黔君叫到窗前,三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他留给两个孩子的最后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开追悼会,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钟南山的背后,离不开钟家的家风与家教,其中有父亲钟世藩的耳濡目染,也有母亲廖月琴的影响。廖月琴是鼓浪屿名门贵族的后裔,钟南山的外公廖照熙,和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堂兄妹。陈锦彩曾说:“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廖月琴身上既有传统女孩的贤德,也有现代女孩的智慧。她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后来她曾担任现医院副院长,医院的创始人,还曾被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钟世藩与廖月琴夫妇这位有着良好修养的母亲除了精通医术,热爱文学,还常常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钟南山小时候,其实很顽皮,隔三差五就逃学。相比较于父亲的严厉,母亲廖月琴采取了鼓励的方式。钟南山读五年级那年,有一次考试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妈妈知道了很高兴,她对儿子说:“南山,你还是行的啊!”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在钟南山幼小的心灵里渐渐开始生根发芽,他对自己有了信心。“那时我觉得妈妈一下子把我的亮点找了出来,我有了自尊心,觉得有人赞美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读书了。”
在母亲的身上,钟南山还学会了拥有共情心,帮助弱者。年轻时的钟南山在钟南山考上北京医学院后,他以前的一位同学考上了北大物理,因为没钱坐不起火车,找他借钱。那时他家的条件也异常艰苦,但廖月琴还是东拼西凑了20元给了孩子,让他借给没钱坐火车的同学。这件事,令钟南山无比感动:“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母亲离开五十多年了,钟南山对于旧日的点滴却记忆如新。
父母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意或者无意,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好的家风成就了钟南山,让他成为了一个有担当的好医生。50年代,科研资金非常短缺,钟世藩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省吃俭用买来几百只小白鼠,在家做起了实验。那时有人来找他,邻居都会说:“闻到老鼠味最大的那家就是。”父亲的医术远近闻名,看到病人被父亲治愈后的开心,钟南山记在心中,默默将医生作为自己以后的理想:“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这是当时的一个热爱的原因。”父亲的言传身教,陪伴了他的一生。当年经历过非典时期的人们,不会忘记钟南山这个名字。最初,这场灾难并没有引起众人的重视。有专家提出:罪魁祸首是衣原体,这是人类已知的,是可治疗的。当时正在一线接诊治疗的钟南山,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用治疗衣原体的方法试了,都试过了,没有什么改善,所以我认为不是。”有朋友对他进行劝阻:“与官方意见不同,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你院士的声誉。”而钟南山却反驳道:“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那年清明节,钟南山回乡祭祖,他在父亲钟世藩的坟前自言自语:“父亲,我要说出真相吗?”钟南山知道,如果换作是父亲,他一定不会选择隐瞒。最终在中外媒体聚集的发布会上,钟南山选择了说出真话:“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
“敢言敢医”四个大字,写在钟南山办公室最为醒目的位置。那年钟南山67岁,这位老人一直在非典的最前线工作。在情况最为艰难之时,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为了更好的治疗患者,钟南山坚持近距离观察每一个患者,甚至直接观察患者口腔。在他的坚持下,一个又一个奇迹诞生着。可是非典走了,钟南山却病倒了。年,钟南山由于身体透支得过于厉害,得了心肌梗塞,放过一个支架。自那之后,他愈发开始加强锻炼。每个星期有两到三次的慢跑,单双杠,室内划船等运动项目,只为使身体能够始终保持强度,更好地投入到医学工作中去。子女教育最大的差距不是金钱地位,而是家庭本身全方位的人生积累。钟南山至今都忘不了多年前一个从偏僻山村,来治病的小女孩。医院后,钟南山与团队给她做了一个检查,发现肺里面有很多细的小点状的病变。病人没有什么症状,就给她用了一些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用药之后,女孩的病情发生了恶化。后来再经过一些检查,钟南山发现病人的痰里存在结核菌。尽管这个小女孩后来经过一系列治疗身体恢复了,可是钟南山依旧心存愧疚,他表示自己永远也忘不了这件事情。钟南山已经84岁了,可他依旧在不停地学习。中国的病人太多,病种也太多,他最大的希望是年轻医生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地探索。“当医生本身就是如何对待人,只希望他们能够健康。”钟南山已经84岁了,他还在为了民众的生存安危奔走相告。此次的武汉疫情,让钟南山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线中。1月18日傍晚,钟南山刚对大家说完“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就义无反顾坐上了从广州前往武汉的高铁。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钟南山的每次发言,宛若一剂强心剂,因为他值得我们相信。每每谈到病人,钟南山的眼眶就红了,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共情心。在谈到已经逝世的李文亮医生时,钟南山哭了。他说:“我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的英雄,我也是。我为他骄傲,他早在12月份就把真相告诉人们。”钟南山接受国外媒体采访这不是钟南山面对采访时第一次落泪,在1月28日在提及武汉这座城市时,这位老人几度哽咽,眼里泪水翻涌。他坚定地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能解决,大家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钟南山的几次哭泣,不仅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风骨,更是他从小所受到的家庭熏陶,让他的内心始终秉持着一种家国情怀。钟南山已年过八旬,他是英雄,可也是位年迈的老人。每天不停歇的忙碌奔波,我们明显感觉他憔悴了许多。有记者问他休息怎么样,他回答:“有时睡得着,有时睡不着。”钟南山可谓是国士无双般的人物,可是走进他的家,实属让人诧异。他至今还居住在一所老旧的普通小区,家中的家具十分素朴,沙发破的地方用布裹着。虽然已是功成名就,这位老人仍心甘情愿居于一隅。钟南山一直以来对待医学的热爱,对待旁人的赤诚,都是从父亲与母亲那里继承的。一家之风,原来不只代代相传,还可以让那些鲜活的生命,重新看见希望。钟南山在多个采访中都说过:“说老实话做老实人的坚持,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治学严谨上,我受的是父亲的影响。
但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么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的。”
钟世藩与廖月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人行走于世,精神财富远远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钟南山如今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良好的教养跟家境无关,跟家风有关。钟世藩
一方屋舍,一种家风。家风让伟大的人变得平凡,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钟南山至今仍记得自己家的家训:“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办事要严谨、要实在。”钟南山继承了父辈良好的家风,也一直对自己的孩子们言传身教,一再告诫他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于子孙后辈,这位老人一再教导:“要保持钟家的两个优良传统。只要有这两条,你们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好的家风沉淀在后代的血液之中,这才是真正的名门望族。部分参考资料:
1、纪录片:《致敬不老人生·钟南山》2、《钟南山传》3、纪录片:《非典十年祭》4、大家专访:《敢言敢医钟南山》5、纪录片:《钟世藩医者仁心》6、百度百科——钟世藩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春晚37年丨武汉瞬间丨逆行者钟南山
白岩松丨歌手赵雷丨陈道明
奶爸撒贝宁丨高晓松丨小哥费玉清女神屠呦呦丨演员张译丨画家黄永玉任性朴树丨马云退休丨50岁王菲胡歌重生骑单车的孩子丨落跑王妃流浪大师丨黄家驹丨天才少年
破产的央视标王丨女皇巩俐丨网红教授戴建业
中国摇滚丨悲剧之王周星驰丨穷人韩红
小人物陈佩斯丨少年许巍丨大衣哥朱之文
哥哥张国荣丨达康书记吴刚丨作家龙应台
尊龙丨渣男白居易丨成龙
抠门王力宏丨童话大王郑渊洁丨不老小虎队
硬汉姜文丨星二代郭麒麟丨作家琼瑶
有钟南山
是中国人的幸运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