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春秋。《医经之祖》
2.《难经》脉学,治疗学,针灸学,八十一难。
3.《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医圣,张仲景,东汉。万书之祖。
4.《神农本草经》种药,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5.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论治。
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相互关系):
①对立统一②相互依存③消长平衡④相互转换。
7.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8.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9.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相应:肝、心、脾、肺、肾。
10.五行的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啬;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正常病理;相剩(过度克制)—异常病理。
13.心:主血脉,主神智,又叫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14.气: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气的生成: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15.心之象--心在体合脉,开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16.肺为华盖,娇脏。
肺的生理功能:
a.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宗气=自然之气水谷之气,宗气的产生和脾胃肺有关;主一身之气——人体之气=先天之气自然之清气水谷精气);
b.主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
c.主宣发、肃降;
d.肺朝百脉(辅心行血)
17.脾(后天之本)的生理功能:a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b脾气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布散全身;升举内脏);c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8.脾之象:在体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思则气结。
19.肝(化工厂)的生理功能:a主疏泄——促进血液的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调节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b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
20.肝之象:在体和筋,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则气上。
21.肾的生理功能:a.主藏精——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性器官成熟,维持人体的生殖功能;充养脑髓;滋养濡润机体、脏腑。b.主水——主管水液代谢(肾为水之下源);c.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归根于肾(肾为元气之根)。
22.肾之象:在体和骨,齿为骨之余;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恐则气下。
23.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总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六腑的生理特征:泄而不蔽、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将为和。
24.胆的生理功能——a.贮藏和排泄胆汁b.主决断:
25.胃的生理功能——a.受纳、腐熟水谷;b.主通降,以将为顺,以通为合。
26.胃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27.小肠生理功能——a.受盛化物;b.泌别清浊。
28.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29.肾的气化作用协同完成膀胱的排尿,膀胱排尿不是自身生成的。
30.全身水液代谢与“肺、肾、脾、肝、三焦”相关。
31.胆属奇恒之腑,六腑。
32.精的广义——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精的狭义——肾所藏之精(生殖之精)
33.气的功能(6大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作用
34.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叫气机。
35.气虚不属于气机失调。
36.宗气=自然之清气水谷精气;宗气与肺脾胃相关。
37.血液与“心、肝、脾(胃)、肺、肾都有关。
38.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39.脾、肺、肾、肝、三焦与水的代谢密切相关。
40.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1.论述题;六气与六淫有什么不同?——风、寒、署、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淫”则指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变转化为六淫。的原因:其一是当气候变化异常,出现太过、不及、非其时有其气,超过正常人体的生理适应能力;其二是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其正常的六气。
42.六淫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通过口鼻、肌表侵入人体)、季节性(发病有非常明显的季节特征)、地域性(发病有明显地域特征)、相兼性(六淫即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入)、转化性(六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3.湿性粘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44.七情内伤是气血运行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45.外感病因——六淫、疫气。内因——七情不内外因——饮食失宜。
46.痰饮;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47.瘀血和血瘀
血瘀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概念。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概念。
48.论述题:什么事瘀血,产生瘀血的五个原因,有什么致病特点在?
答;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产生瘀血的五个原因外伤、血热、血寒、气虚、气热。瘀血致病有以下特点: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肿块——青紫、徽块、固定不移;出血——紫暗,瘀块;望诊——面部、爪甲、肌肤、口唇、舌像,色紫黯;脉象——沉弦,结代。
49.结石——肝胆、肾、膀胱和胃,胆、肾最常见。尿结石是因肾结石往下掉,尿道本身不会产生结石的。
50.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
51.邪气盛则实——正邪斗争激烈,症状表现明显。
精气夺则虚——正邪斗争不激烈,抵抗力低下(正气不足)。
52.疾病的转归包括正胜邪退(疾病趋于好转和痊愈);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正虚邪恋;邪正相持。
53.阴阳失调即阴阳消长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症状。包括——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54.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所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气陷常见于脾;气逆常见于肺、胃;肝气易横逆;胃、肾、脱肛易气陷。
55.气虚是指气的不足、功能减退,不属于气机失调。
56.邪气盛则实——阴盛则寒(实寒);阳盛则热(实热)
精气夺则虚——阳虚则寒、阳虚则阴胜(虚寒症);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症)。
57.阳虚常见于——心、脾、肾;阴虚常见于——肺、肝、肾。
58.治则;称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法则。中医的治则是:治病求本。
59.标本先后:缓则治本(气虚自汗,补气治其本),急则治标(大出血),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60.正治与反治:指所有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逆治:采用与病症性质相反的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从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61.中医诊法:望、闻、问、切。
62.喘:呼吸困难,费力,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哮:喘且喉间鸣响,痰饮伏肺,外感引动,反复发作。
哮与喘的区别: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