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术后案例
有报道称,家住河南省医院接受盆底手术后不久,因排尿困难,再次入院治疗。医院诊断为:尿潴留。
有数据显示:全子宫切除术后有29%~76%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排尿困难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包括尿意减弱或消失、排尿费力、尿线细、间歇性排尿、腹压排尿,而更多的患者则表现为尿潴留,甚至还有一部分患者终身不能自行排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盆底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有没有方法去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利用下尿路的神经电生理特性,通过电刺激神经纤维,可激活支配逼尿肌的运动神经纤维使膀胱收缩,提高膀胱内的压力,促进膀胱排空,达到控制排尿目的。
◆研究对象
行盆底重建术的80例患者。
纳入标准: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全身麻醉,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加网片植入盆底重建术;术前检查均无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行尿常规检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尿动力学检查排除逼尿肌无力及膀胱出口梗阻,无排尿困难史的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畸形及神经源性膀胱等排尿障碍;术后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
生物刺激反馈仪MLDB4
◆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5±3.9)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9例,初中及以上文化11例。对照组: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4±3.2)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6例,初中及以上文化14例。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盆底重建术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于术后5d拔除导尿管,拔除导尿管时机以患者自主感觉有尿意为准。拔管后指导患者多饮水,有尿意即刻排尿,观察4~6h,患者自觉尿液排尽后,在B超下测残余尿量。若残余尿量为100mL以上,则继续留置导尿管。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导尿管专项护理方法,留置尿管期间护理人员严格无菌操作,会阴护理2次/d,指导患者每日饮水mL,保持尿管通畅,防止泌尿系感染。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刺激反馈仪进行电刺激治疗。于术后第3天开始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南京麦澜德,MLDB4型生物反馈仪)治疗。参数设置:频率30~50Hz,脉宽100~250μs,电刺激持续时间2~20s,电刺激间歇时间5~20s,电流刺激强度0~60mA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患者排空大便后取舒适仰卧位,使患者放松,开放导尿管,粘贴电极片,将2片粘胶电极横置粘贴腹部耻骨联合上方膀胱投影区,2片粘胶电极粘贴在尾骶部S3~S4间,连接导线,按患者耐受程度和皮肤情况调节输出电流的强度,每次治疗30min,2次/d,持续4d。
◆观察指标
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拔管后的第1次排尿及尿潴留情况进行观察并收集。自主排尿成功:患者自觉有尿意且能自行排尿,无尿路刺激征,残余尿量<100mL。诱导排尿成功:患者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但不通畅、或需诱导后排尿,测残余尿量<100mL。尿潴留标准:指患者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主排出,或虽然能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100mL,需继续留置导尿管。
◆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1次自主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尿潴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明显改善盆底重建术患者的盆底肌群的反应和收缩力,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盆底重建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